自从这个学期开始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授课后,我发现95后大学生很有意思,他们是崇尚自由的,同时又是乖巧懂事的,两次课程下来,跟同学们的相处互动非常愉快。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中,一些典型的沟通问题也一点点地凸现出来。
今天我在班级微信群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把自己写的责任动力学小文章发布到Tface上。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发布文章,而我又无法一一对接到每个学生,于是,我就把这个工作交给了课代表。
我把网站发文章的步骤详细地讲了一遍,并且特别提醒发文章时要选择责任公式,嘱咐课代表自己操作一遍,有问题再问我。
我在下午五点左右再次提醒课代表。而课代表此时发过来一条语音:“老师,你跟我说的选择公式那块我不太清楚,要不你自己在群里说一下吧,说得更清楚一点,我怕我说不清楚。麻烦老师了。”
要是三年前,我碰到这种情况,我肯定会很和善地回复:“行,那我就再说一遍,你负责帮他们操作就行了。”
我相信,凡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都会觉得这样处理似有不妥,这明明是老师交代给课代表做的事情,怎么三言两语间,这件事就又变成要老师自己做了?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好像又很难说清楚。
三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懂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责任主客体,这个概念能够帮助我迅速判断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寻得最佳处理方案。
所谓责任主体,指的是在一个事件里要负责任的一方,比如在公司里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在学校里学生对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负责;
而责任客体指的是在一个事件里评价责任主体的一方,比如在公司里老板要评价员工,学校里老师评价学生。
每个人都同时兼有责任主体和责任客体两种角色。
再回到课代表跟我沟通的问题,课代表的那“三言两语”究竟悄然使得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使得皮球又滚回老师这边呢?答案就是:责任主客体。
原本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是要课代表完成的,此时课代表是责任主体,他要对这个任务负责,而老师只需要最后对课代表的工作进行评价即可。
而当课代表提出要老师再次在大群讲解时,他已经把自己从责任主体位置悄然转换到责任客体:他在向老师提要求,让老师去对这件事负责。
那么我今天是怎么做的呢?一个宗旨:我要坚守作为老师的责任客体位置,把学生拉回责任主体,让他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我回复:“没关系,你现在把你理解的跟我讲一遍,先练一下。”
过了好几分钟,课代表回复:“老师,我刚刚把您的语音又听了好几遍,终于理解一点了,我说一下,您看对不对……”
我听完,很满意地回复:“你说的很好哦,晚自习你就这么跟同学们讲就行,辛苦啦!”
虽然今天这件事发生在学生身上,但如果不纠正引导,未来他们在职场仍然会保持这个“坏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管理者听到员工把原本他该做的工作推给自己时会很生气,他气的不是自己增加工作量,而是员工责任主客体错位了。错位一次,就可能错位一百次,想到未来这个员工工资拿在自己手里、工作却让别人负责的情景,管理者气就不打一处来。
那么作为学生,未来的职场员工,遇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做的事情,该如何老师、前辈或上级求助呢?
还拿我的课代表举例,她如果懂得责任主客体思维,她就会这样给我发消息(责任主体思维):
“老师,我今天也是第一次操作咱们的网站,不太熟悉,于是就反复听了好几遍您的语音,为了能更清楚地给同学们传达您的要求,我跟您复述一下我的理解吧,不对的地方还麻烦老师指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