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名大学老师,在你的课堂上,你的学生在课间争前恐后地来帮你擦黑板,你感受如何?我现在就正在体验着这种感受,至于感受好坏,不好说。
我所带班级期末总评成绩的考核包括三项:考勤(减分制)10%+平时表现(加分制)30%+期末考试成绩60%,考勤和期末考试成绩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考核,而平时表现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的。作为加分频次最高的平时表现分为四个方面进行加分:
1. 角色责任R1 必须做:按时按要求完成老师课后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2. 能力责任R2 努力做:课堂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质量高
3. 义务责任R3 应该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帮互助,主动分享,主动提醒、提示、沟通、反馈等
4. 原因责任R4 选择做:为班级和责任动力学课程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四种责任的加分项中,除了能力责任R2努力做,就数义务责任R3应该做加分频次比较高,也最省力了,于是,聪明的同学们开始挖掘自己的细心潜能,找到更多加分机会,此时,课间擦黑板成了一个抢手活儿。
今天上课时,到了课间休息的空挡,我还没反应过来,就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已经飞奔到讲台上,开始抢着擦黑板,于是我默默退下讲台,把舞台让给同学们。
不用说,这时的我又惊又喜,笑得合不拢嘴。
可是,一件事情让我哭笑不得:有一个同学差点把我的计分板擦掉,幸亏被我及时发现,阻止了。这个计分板是课堂上用于即时记录各小组分数的,课程没结束,那是断断不能擦掉的!
同学们擦完黑板,心满意足地回到座位,我也重新走上讲台,准备开始讲课。
此时,另一幕更让我惊喜不已,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绝妙的课堂素材:一个男同学擦完黑板后,把黑板擦随手扔在讲桌上,而脏抹布赫然出现在我的课本封面上。
讲台站定,首先给主动帮老师擦黑板的小组加分,然后开始就刚刚发生的事情,用两个责任公式,现场说法。我们的学生需要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只为加分而做,便没了那份用心。
首先来看第一个差点擦掉计分板的同学。这位同学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是义务责任R3(+1),做好了应该做,但差点把课堂最重要的东西擦掉,这就是角色责任R1(-1),没做好必须做嘛。我们可以用一个责任公式简单明了地表示:
R3(+1)+R1(-1)=-1(好心办坏事)
这就是好心办坏事的由来。
再来看第二个同学。这个同学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同样是义务责任R3(+1),做好了应该做,但擦完黑板就不管不顾,把工具到处乱放,甚至还可能会把老师的东西弄脏,这就属于义务责任R3(0),没有做好应该做。此处同样可以用责任公式简单明了地表示:
R3(+1)+R3(0)=0(为做而做,失了用心)
我们责任动力学都课堂之所以会给义务责任R3(+1)加分,就是从大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应该做R3(+1)的情商,本科生专业能力R2(N)可能都很强,但以后进入职场,却最容易忽略义务责任R3(+1)的培养,从而导致只会一味努力做,而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团队协作、如果高效沟通。
同时,在引导学生多做义务责任R3(+1)应该做时,我们更要注意纠偏,防止学生产生如下责任问题:
R3(+1)+R1(-1)=-1(原为好心,却办坏事)
R3(+1)+R2(L)=0(只懂人际,没有实力)
R3(+1)+R3(0)=0(为做而坐,失了用心)
R3(+1)+R4(c)=0(见风使舵,趋利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