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1-作者:方志良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1(0):R1为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数学特征值为(-1,0),R1(0)表示在规则(规章制度)下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比如:每个公民都应该遵纪守法,这是每个人必须做的R1(0)。

责任理论篇系列:社会情境下的社会角色

 

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情境就会发生变化,人的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归根结底,社会情境是以人的互动行为与心理变化为导向的社会环境,如果忽视社会情境的变化,就会发生社会角色与社会行为不相符的责任问题。

 

社会角色在社会情境中互动,在社会情境变化过程中,最常见的变化就是互动角色的社会关系称谓(等级、头衔、职务)的变化,也就是角色扮演的认知变化。每个人在社会中会因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情境而扮演或切换成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发生变化后,其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情境的管理是组织中的责任管理重要环节与因素,不可轻视。

 

备注:1945H.卡尔在<美国社会学杂志> 9月号上发表《情境社会学》一文,正式提出学科名称。情境社会学认为,社会情境是人类行为的共同体,是人类行为与文化相结合的可供观察的单位。根据卡尔的意见,一个社会情境包含如下6种因素:①行为主体的人;②含有各种特殊意义的文化特质;③特殊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④个人及群体的社会互动过程;⑤特殊的时间;⑥特殊场合和地点。(情境相关知识介绍)

 

社会行动发生的社会环境有家庭、公共场合、办公室、工厂、学校、教室、交通场所等。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的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性质有不同的要求。在风景区拍摄照片是个体行为,但在军事禁区拍摄,就是违法的社会行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社会环境强调的是客观环境,对人的行为要求更多的是客观意识的影响,社会情境强调的是在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对人的行为具有心理上的主观意识的影响。社会情境是指人的特定行为发生在特定的物理性空间(场所和地点)与时间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集合。例如在沙滩上穿泳衣游泳是必不可少的个体行为,但在一个地铁车厢穿泳衣就是有伤风化的社会行为,这就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对人对他人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社会情境是判断人的行为与社会角色关系的载体。一个孩子在家摔倒会大哭大闹,但要是在幼儿园就能就会自己爬起来而不过分撒娇,因为孩子在家摔到想到的是父母,在幼儿园想到的则是老师,两者的情感与心理依赖不同。这就是社会情境对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影响与表达的作用。类似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孩子在家学钢琴表现就会懒散,在辅导老师家里就会很认真,虽然都是在家里,但是孩子联想的监督对象不一样。社会情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就在于人的行为会受到不同的人的影响或作用。正如一个孩子在家会乱扔垃圾,但在商场却会很注重环境卫生道理一样,不仅仅是环境在孩子的心里发生变化,更是因为外部的配套设施服务与他人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或作用。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情境对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为了区别社会情境下的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规范,很多社会环境会根据社会情境的需要采取静态或动态的行为标注的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指示。例如,高速公路的交通指示牌,工厂厂区内的各种安全生产标识,街道上的道德准则,社区门口的市民文明规范等。社会情境下的各种行为标注是培养人在各种环境下的责任意识的重要管理手段与方式,包括国家机构、公共场合、企业与学校的各种制度与文化的宣传,一般都采用这种静态或动态的社会情境行为标注方法。

 

社会情境是社会角色承载各种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制度以及学校校规的一种行为与心理的状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人的行为也会因为情境的变化而发生社会关系的角色关系的变化。例如一对父子在家的情境下,他们是父子关系,彼此的行为就是家庭行为。假如他们在一所中学,父亲刚好是数学老师,儿子是班级学生,那么他们在课堂教室乃至学校就是师生关系,彼此的行为就是师生之间的行为。情境下的社会角色关系发生变化后,彼此之间的社会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角色称谓或职务头衔的变化。例如这对父子在课堂上就要以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回家后就是爸爸与儿子的称呼。

 

在生活中,由于我们无法正确认知、觉察与判断社会情境的转换变化,或者居于某种原因、目的动机故意忽视社会情境的转换变化,从而容易发生与社会角色关系不符的个体行为、社会行为的问题。这类因情境转换而引起的管理问题在企业组织或其他机构很常见。比如,在企业中如果总经理与销售经理是父子关系,或者舅舅与外甥的关系,但在企业工作期间就要规避以家庭的社会关系“爸爸、舅舅”称谓,而以企业的组织关系称谓“总经理、经理”角色职务头衔,否则容易在企业内部造成家庭企业或家族管理之嫌疑。家族企业不是问题,家族式的管理氛围才是问题所在。家族称谓的发生就是家族成员缺乏对组织与家庭情境转换的认知或故意为之的结果。这种企业不像企业,家不像家的组织情境下的社会关系措置容易造成裙带关系的责任管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他非家族或亲属关系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组织管理要做到“家文化”与“企业文化”不混为一谈,首先要做到对家庭亲属关系与企业员工关系的情境转换。

 

组织情境管理的重要性还会体现在企业内部团队文化打造上。很多企业内部经常出现不分社会(组织)情境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角色称呼问题,常见的现象表现为部门同事之间以兄弟相称,而不是上下级关系或职务相称。如果一个企业内部成员在工作中过度称兄道弟的话,可能会造成企业内部帮派势力以及成员竞争排外的做法,也会形成不良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影响企业内部人才的公平竞争的成长环境。比如一个部门有三五个人以“兄弟”相称,其他的同事就会感觉自己被排挤,容易造成部门内部“小集团”现象,影响公司内部的团结与合作,甚至存在各种隐性的利益关系。

 

一个崇尚健康主流企业文化的组织,会要求企业成员在工作中尽量以职务角色或职场敬语相称,而不是以生活交友的“朋友”或社会中江湖习气味道很重的“兄弟”相称谓。回归情境中的组织关系称谓可以规避很多不必要的社会(组织)行为上的责任管理问题。例如,一个公司的人习惯以兄弟相称后找其他部门对接任务时,就容易说:兄弟帮帮忙,帮我把某某订单发给客户。本来这就是对方的本职工作,但由于不当的情境称呼导致在沟通中出现求人办事的味道,这样一来对方就很有可能摆出“拿捏分寸”的做法。本来可以高效、规范的合作却会因为称呼而变成复杂的人际关系。

 

另一种情况,在内部与外部社会情境变化下,社会行为与社会角色关系对责任管理的影响问题。在电影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在谈判或交易中以“大哥、老大、老板”称呼董事长或总经理。很显然电影就是用这种称呼方式来塑造黑社会的组织情境管理,并告诉我们这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环境和组织角色关系,而他们的组织行为大抵就是贩毒、假钞与收保护费。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员工在客户面前习惯以“老大、大哥、老板”称呼自己的上级领导。这种做法就是不分内部与外部组织情境的做法,容易让客户感觉这个企业文化很不正规,甚至有点“黑社会”江湖义气味道,有损企业品牌形象与企业文化高度。培养正确的责任意识形态需要从认知责任的社会情境的变化开始。

 

现在我们不难理解,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产生不同的社会角色,各种社会角色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分别是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同事关系(或上下级关系)、工友关系、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交规关系等等。我们会因为所在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动而产生对应的社会关系进行约束,于是责任也就会因为这些因素而产生。

 

环境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人的社会角色就会发生变化,社会情境就会发生变化,人的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就会发生变化。社会关系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社会称谓-角色的变化。组织(社会)情境的管理是组织中的责任管理重要环节。

 

为了更直观地梳理与展现出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公共场合,办公室,工厂,学校,教室,交通…………}

社会角色={家长,企业职员,管理者,上级,朋友,亲属,客户,公民.....}

社会(角色)关系={ 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工友关系,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交规关系…………}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1(0)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