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3-作者:白洁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1(-1):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数学逻辑特征值为(-1,0),R1(-1)意思为违反了规则范围内的事情,属于角色责任低阶的表现。比如:公司规定九点上班,小王九点半上班,小王迟到属于必须做的事情没有做到,属于R1(-1)。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了从个体行为到组织(职场)行为的转化,那么基于在物理对象、数理对象、心里对象、精神对象等方面与组织的契合,一方面是给职场新人提供了如何具备主人翁精神的方向,另一方面也给职场老人提供了更能与组织保持一致的方向,这也是我们职场责任感的第一个出发点。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分析,作为职场人士,我们为什么要具备主人翁精神,为什么要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为什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能代表组织的形象和精神?那么通过《老子明天不上班》案例,和我们在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方面的演练和对比,可以看出来,中间的核心区别,就在于评价。

 

进入职场,我们就要面临来自组织内部的评价,与组织共同发展,我们就要面临来自组织外部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我们组织行为的根本动力,如果我们不在乎组织对我们的评价,组织不在乎外界的评价,那么传统意义上的责任感,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那有的人可能就想问了,为什么是组织来评价我们,而不是我们去评价组织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菜场与职场》的案例。那么这个案例,就是特别典型的,评价主客体位置不同,所造成的语言和行为方式的不同。那么大家来思考,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有没有类似的评价与被评价的错置呢?

 

分析完我们这些现象后,我们再来分析,错置评价的原因在哪里?很显然,我们把自己错置在了一个评价与被评价的位置。所以在向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具备对四种对象的转化思维,更重要的,还要注意转化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思维。

 

主体思维,就是站在一个主体的位置,让组织或者他人来对我进行评价,通俗来讲,首先我要来承担这个责任。

 

客体思维,就是站在一个客体的位置,去评价组织或者他人,通俗来讲,我想要去评价对方的责任感。

 

如果每个加入组织的人,都抱着客体思维去评价组织,那么这个组织必然是不稳定的,大家就失去了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化的约束力,不仅组织无法长久,个人也无法适应组织。

 

那如果每个加入组织的人,都抱着主体思维被组织评价,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化的约束力,那么组织是长久的,个人也能在组织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这就是个人加入组织,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第一个思维——主客体思维。

 

主客体的思维就是评价的思维,职场人士的责任,就是职场行为的评价。用主体思维来承担责任,接受组织对个人的评价,就是我们能够为组织做的第一个贡献。懂得了评价,才能懂得责任感,懂得了评价的主客体思维,才能懂得如何去承担责任。

 

分析到这里之后,我们明白了责任就是评价,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基于“提高责任感”的出发点,我们有没有用上责任主体思维呢?我们的思维、语言、行为,哪些是在评价他人,哪些是在被他人评价呢?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会继续深入分析,职场中责任的评价,有没有逻辑可循?在具备责任主体被评价的思维之后,如果更好的分析评价的逻辑,去优化自己的行为习惯呢?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1(-1)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