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学员:白洁
(此文未经方老师改编)
《责距》一文方老师发出后,家春老师提醒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一下这篇文章。当天晚上拜读后,我仔细思考了两个小时,并在画画写写了好几张纸。认真回味起来,我想用动作分解来表达我的感悟。
动作分解是我最喜欢的分析方法,没有之一。长期性采取动作分解的方法,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培养了我发现规律的能力。每当面临一件事情,我会在脑海中形成一条路线,从起点到终点,即事情是一步一步如何推演过来的。
这让我具备了一定的框架能力,也就是体系建设能力。这样可以前瞻性和预测性地做出很多判断和动作,所以能够统筹相对较大的体系,而尽量少的出纰漏。
学习4R4P之后,我也是直接从元理论开始,以动作分解的方式进行分析。而我也确实发现,从广义的动机和目的来看,人类责任的产生和演变路线,是从-1到C的,而社会中的各种责任现象,也是在这个路线中徘徊和波动的。
当然我的结论并没有与人讨论过,也并没有得到方老师的指导和认同,我只是在一篇文章中体现了少许,所以这里不赘述。我需要强调的,仅仅是在我的既有认识中,责任的演变有一个顺序和过程,这个路线就是-1到C,不管是否正确。
所以方老师提出责距一词后,我立马就想到了动作分解。责任的4R8C,责距的四个极性,不就是从-1到C这个责任规律的动作分解吗?在我的思维中,一个路线,假设分解为若干个动作(A→B→C→……,当然也可能包括有多条分叉路线,如思维导图),那么完成这条路线,A动作不完成,是无法启动下一个B动作的,如同流水线。
或者来讲,也不是不可以启动下一个动作,而是跨越性地进入下一个动作,可能会走错方向、出现故障、影响大局、最终不得不重新构建一条路线,导致资源浪费和走弯路。捷径不是没有,但捷径一定是符合规律的路线。发现、运用了规律后的路线,本身就是一条捷径。符合规律而调整了路径后的路线,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而理性责任的4R8C本身就是这样一条符合规律的、提供评价范式的路线。所以以最小责距来进行评价、引导,才是捷径。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责任心”评价和引导的时候,责距最小才能真正起到在小范围内才能进行的不断试错、修正、前进的作用。而责距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就像走迷宫,只知道出口在哪里,是不可能直接走过去的。必须要在沿途不断做记号、反复修正路线,在小范围内不断调整,才有可能在大方向保持正确。迷宫的走法告诉我们,捷径只有一条,就是那条经过反复修正的徘徊前进、螺旋上升路线。
最快的速度是什么速度?不是直线速度,而是螺旋上升的速度!责距的提出,就是提供了一个“责任心”进阶的螺旋上升速度。“责任心”的进阶,不可能一步到位,否则就是望山跑死马,无头苍蝇乱转,必须是脚踏实地、逐阶修正、螺旋上升。
那么责距的普世意义在哪里?我个人觉得,就是在最小容错范围内进行落地修正、引导。这里就涉及到了责任的常量与变量单位。根据责任常量的高低阶表现,结合责任变量的高低阶表现,找出不理性的所在,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完成去熵行动。在最小责距范围内,不断完成去熵行动,就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前进的费力最小的捷径。
方向越大、路线越长,责任越容易混淆,越容易产生假大空、打鸡血,看似找到了远方,却在脚下徘徊不前,不多时,便会迷茫、疲惫,最终仍然滞留不前。所以为什么越简单越好,能用一个R不用两个R,就是在“去当前责任熵”。 在最小责距下,认清“当前责任熵”,找到责任常量下的不理性行为,才是一针见血的、落地的、可修正的。
而具体引用到4R4P的培训中来讲,最小责距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分析受众的当前实际情况,针对什么人、做什么培训、讲什么内容,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用他们最感同身受的案例、用他们最能快速修正的办法(也就是公式),去引起共鸣、深入人心、切实执行、完成引导。
4R4P的引导意义不在于提供一条终生牵引的路线,而是提供这种“认清主客体责任”、“去当前责任熵”、“螺旋上升”的理性责任思维,让受众不是学会、而是用会4R4P,实现受众修正责任心的感性认识、自我回归理性责任,才是广义上的责任升华。
责距这一概念的提出,确实犹如醍醐灌顶, 想明白了很多以前不明白、或者似乎有点明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