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2-作者:平平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4(C):R4原因责任,选择做的,数学特征值为(C/c),R4(C)表示当一件事情发生与自身利益有关时,往往会选择为了组织(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大我)。比如:公司经济危机,好几个月的工资都没有发,好多同事都离开了,只有小王不离不弃,与公司共进退。

刚刚拜读完方老师的文章《为什么你的课堂故事讲出来就是说教?》,对于方老师提出的“责距”一词深有感触,故作此文,跟大家分享下我对“责距”的理解以及由此联想到的“为什么传统责任无法解决责任心”的问题。

首先,从培训师对4R4P理解的角度看。


在所有的责任中,R4(C)~R1(-1)是责距最大的跨度范围,学过4R4P之后,若仍然认为有责任心就是R4(C)的无私奉献,没责任心就一下子把人的层次理解为R1(-1),要么天上,要么地下,直接无视中间的R2和R3,其思维仍未回归理性,这种理解无异于传统的“责任就是是非对错”的认知,培训师只是在拿着一个新的理论套旧有的思想而已,并未真正领悟四种责任划分的意义。


其次,从责任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来看。


四种责任之间的切换和联系是有一定规律的,人通常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其责距跨度一般不会很大,责距小的责任转换是正常的,人性使然,除非在特殊环境中。因为跨度太大就会影响正常的平衡状态,也会产生较大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若是R1(0),那么他的责任最有可能切换到R3(0),因为同是“0值”,同是外驱动,人满足了显性约束力就往往容易忽略隐性约束力,这叫本位主义,责距跨度小,却是很常见的现象,容易引起共鸣;同样,R1(0)也很可能造成R2(0),同样是在显性约束力下,一味做好本职就容易生出得过且过的心思,只求安稳,不求进步,靠外驱动力做事,缺乏内驱动力,这叫安于现状,责距跨度小,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但在生活工作中,一个人直接从R1(-1)跳升到R4(C)或者从R4(C)一下子降到R1(-1),却不太现实。正如对于一个温饱问题都未解决的人,你跟人家谈理想、谈国家发展,他怎么可能听得进去!除非在特殊历史时期,比如陈胜吴广,他们就是在犯了R1(-1)的错误之后,不得已才敢顺应历史潮流地举起R4(C)消除暴秦的旗子,这在历史上也只是个例而已。因此,从0到0、从-1到0、从0到+1、从0到N等都是小振幅的责距变化,常人皆有,而高八度责任音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体会的,离现实太远,不易引起共鸣,只能让人感觉是说教。


从责距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传统责任心的说教对人们责任感的提升毫无实效——就是因为责距太大,让人难以接受。

传统对人责任的评价无非两种:一,你有责任心,二,你没责任心。我做了一件事情,你觉得好,就说我有责任心,一旦出个小的差错,就说我没有责任心。前后两种相反的评价会让我疑惑:“你到底认为我有责任心还是没责任心呢?难道就因为一件小事就能全盘否定我的责任心吗?就把我以前的功劳全部埋没了?这不公平!”这就是人们最真实的感受。那么在有和无之间,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更加理性客观、消除人们疑惑的责任分类方法呢?4R4P应运而生!有和无只是描述性语言,而4R4P将其成功转化为操作性语言,从此我们知道了,当别人说我没责任心时,他指的是哪种责任,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否定我其他责任,然后我们就知道自己该如何修正了。如果一种评价不是指责、责骂,而是能够帮助被评价者找到改善的方向,那么这种评价才有意义!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4(C)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