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不认识字妈妈的发言震惊了在场所有家长。
这个妈妈一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
不怕大家笑话,我的学历是零,从没上学。我的孩子在二年级时是倒数第一的,也不喜欢写作业,当时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的孩子是米缸里的老鼠屎拖坏了全班(这个老师已经离职),我着急得直哭,因为我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帮助孩子。
当时我听人说,父母的榜样很重要,所以我就想,要不我就跟孩子一起学试试看。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很好,每天晚上家里没开电视没任何的娱乐,只有一个拿着孩子的课本一个劲儿地瞅着看的老妈,孩子也不好意思干别的。
【4R4P解析:
责任主体思维胜于责任客体思维!
这位妈妈因为没有文化而不知道该怎么像有文化的妈妈一样去作为责任客体用语言告诉孩子到底该怎么做,她不会说,于是只能做,做一个责任主体,做一个榜样,而意外收获是:做比说更加有效。】
但是有时候孩子可能厌倦了,把我当”傻子看天书“,孩子自己该干嘛还是干嘛。我一看不行,我也发现了孩子被人赞扬时会特别喜欢做事,所以我就干脆把孩子当小老师,让她在学校学习的数字、汉字回来教我,没想到孩子真的来兴致了,她会批评我写字不够好看、写字慢。既然当了小老师,孩子对自己的作业的书写也显得异常认真,孩子也因此得了全校书法一等奖。
【4R4P解析:
责任客体“补位”!
上文中,妈妈和家长在家里一起看书学习,是妈妈通过做责任主体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行为,即妈妈和孩子都是责任主体,两人都只是做自己的事,缺少责任客体的评价,那这种状态必然持续不久。此法失效后怎么办?只要其中一人来做责任客体即可。
妈妈让孩子教自己,就是让自己的角色成功地由责任主体转变成了责任客体,这个时候孩子再作为责任主体时,因有责任客体的评价而更有动力了。
在必要的时候,父母的责任主客体角色要适当转换。】
孩子的耐心容易不足,有段时间写作业很拖拉,放学后不肯写作业,写作业时可能一下子被外面的声音或旁边的水果零食吸引了,有时候也总是拖到了临睡前才动手写作业,这让我们很头痛。我就尝试着跟孩子进行写作业比赛,谁先写完就能得到一个大雪糕。挑起了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结果孩子每次写得很快。
【4R4P解析:
跟妈妈比赛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完成作业是孩子的角色责任R1,是由孩子的责任第一客体——老师来评价的;
但孩子在家里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写作业的效率或速度(能力责任R2)是由孩子的责任第二客体——父母评价的。
既然在家写作业的效率关系到孩子的能力责任R2,那么提升R2费力最小的方式便是竞争。这位妈妈也很明智地采取了费力最小的方式提升了孩子写作业的R2,改变了孩子拖拉的习惯。】
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只能表示同情,但我就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让孩子第二天问完老师之后回家教我,孩子很有兴致跟我滔滔不绝地讲解,孩子因为从中找到了自我满足,她也很乐意跟我说。一方面我能知道孩子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个难题,同时也能让孩子将难题的解答再次复习了一遍。
【4R4P解析:
做不了责任主体就做责任客体吧!
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向妈妈求助,此时妈妈若是做不了这个责任主体,也不必勉强。但事情若就此结束,于孩子而言,并未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但这位妈妈再次将自己的角色进行了转换,既然自己无法做责任主体帮孩子解答,那就等孩子学完之后,让孩子给自己讲,自己做一个责任客体推动孩子加深理解好了!】
当我发现孩子对上面所有的方法都不感冒了,开始写字潦草,我会让孩子先去吃一个雪糕或者玩一会再继续写。我的判断是孩子已经对作业非常厌倦,强迫的效率也会很低,干脆让她缓一缓还能提高效率。
【4R4P解析:
压力P2像弹簧,该松即松,该紧则紧!
若每天都把写作业这件事放在努力做的能力责任R2的范畴,一味追求效率和速度,孩子会很累,时间长了之后会形成压力,孩子也会受不了。与其这样,不如放宽心,松一松。松完之后孩子才能继续迸发潜力。】
不让大家笑话,孩子家里只有一本课外书,是老家上大学的哥哥送给她的儿童故事集,但是现在已经被孩子翻烂。孩子一开始看着无聊,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听”小妈妈“讲故事,现在孩子能对故事信手拈来,作文从来不会找不到素材,口才也很好。
【4R4P解析:
没有责任客体便缺少评价,缺少动力!
每天看同一本课外书,任谁都会厌烦。自己闷头看书是一个人的事,再怎么看内容也不会变,自己做责任主体却没有相应责任客体时是很无聊的。
可是,加上一个责任客体就很不一样了!让孩子把看了很多遍的故事讲给妈妈听,孩子会很乐意,因为他们也喜欢分享,并且渴望得到评价——更多的是夸赞和认可。】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做的一切起了多大的作用,最需要感谢的还是老师的认真栽培,谢谢你老师!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
【4R4P总结】
1.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主客体位置的及时转换很重要。我们要慢慢学习、体悟,什么时候自己做责任主体能够带动孩子,给孩子正面的影响,什么时候自己做责任客体反而能够促进和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心。
2.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做事没动力、拖拉等问题的时候,思考一下:孩子在做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孩子的责任主体还是责任客体?是否存在相应的责任客体或者责任主体?若责任主客体位置有缺失,那作为父母该如何补位?
3. 孩子的压力该如何施加?压力过大又该如何疏导?压力就像弹簧,当孩子过度松懈的时候,父母应想办法让孩子紧起来,可用竞赛、激励、设定目标等方式;当发现孩子把自己压得过紧时,家长一定要想办法帮孩子疏导压力,可用分散注意力、参加娱乐活动、做其他类型的事情换脑等,要知道弹簧过紧最终会丧失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