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2:“正确做事就是遵守规则”的心理困境是什么?怎么改变?
一个12-14岁的初中生,如果表现得很乖,家长老师也是要注意的。比如,每天按时上下学,认真做作业,平常表现也很安分,但就是让你感觉怪怪的。如果
你找他/她聊,他/她会跟你说,自己没有做错事(做了正确的事)。
一、这种责任现象在学习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有些初中生只遵守一些表面的规则,比如按时上课、穿校服、不违纪等,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规则,比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等,却不太重视
,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还有些初中生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不主动探究和创新,认为这样就是尽了自己的学习责任,不需要多做或多想。
所以,如果家长老师发现孩子表面上很乖,而深层次的责任行为有缺失,比如,学习成绩上不去,他还会跟你有理有据地争辩,或者是他感觉到你不好验证
他说的话,于是很“诚恳”地跟你随意撒谎,这些都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二、这种责任现象对自己、对他人、对学校有哪些不利影响?
首先是对自己,
这种“表面文章”会导致孩子的思想慢慢僵化、能力退化、甚至品格缺失,最终失去青春期应有的探索和成长的机会,无法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
第二,对他人,
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怎么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呢?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在与人交流和合作方面,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对学校,
最重要的是会降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甚至损害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三,产生这种责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心理方面:
表面服从心理。这种初中生只遵守一些表面的规则,他们可能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或者想得到赞扬而表现出一种表面的服从,但是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或者理解这些规则的意义。他们可能缺乏自我主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关心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消极适应心理。这种初中生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不主动探究和创新,认为这样就是尽了自己的学习责任,不需要多做或多想。他们可能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信心而表现出一种消极的适应,但是内心并不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他们可能缺乏自我激励和自我提升的动力,不敢或不愿挑战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也不关心学习的效果。
自我欺骗心理。这种初中生在学习成绩上不去时,会跟家长或老师有理有据地争辩,或者是感觉到对方不好验证他说的话,于是很“真诚”地撒谎。他们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任或者尊重而表现出一种自我欺骗,但是内心并不真正相信或者接受自己的说辞。他们可能缺乏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的能力,不敢或不愿面对自己的错误,也不关心自己的成长。
2、动机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外部动机过强导致的。外部动机是指由外界环境或他人施加的压力或诱惑所引发的动机,比如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满足他人期望等。如果初中生只受到外部动机的驱使,而缺乏内部动机,就会导致他们对责任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地遵守规则或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地追求目标或创造价值。
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动机过低导致的。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人内心产生的兴趣、愿望、信念或价值观所引发的动机,比如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己的价值等。如果初中生缺乏内部动机,就会导致他们对责任感缺乏热情和投入,只是敷衍地应付事情或达到最低标准,而不是全力地做好事情或追求最高水平。
3、家庭影响:
家庭是初中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初中生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父母对初中生的教育方式、态度、期望等都会影响初中生对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严厉管束,不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个性,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导致初中生对责任感缺乏认同和信心,不敢或不愿承担责任。
4、学校影响:
如果老师只给学生单一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方式,不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和特长优势,就会导致初中生对责任感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敢或不愿承担责任。
四、针对这种责任现象,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从心理方面入手,加强对初中生责任感的心理教育。
这项内容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反映责任的微观结构图——责任矩阵图。为什么?每个人除了角色责任,还有能力责任、义务责任和原因责任。要让孩子明白:努力学习、友好待人、充满理想,这些都是要学习和担当的责任。另一方面,担当角色责任不仅仅是违章守纪那么简单,它还有信守承诺、打破常规的深层要求,这些内容更深也更广。
从动机方面入手,激发和培养初中生责任感的内部动机。
首先要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追求,让他们知道承担责任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必经之路。其次要引导初中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让他们享受到承担责任的乐趣和创造性。第三,要引导初中生关注和参与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要和期待,让他们体验到承担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首先要对什么都表现得很“乖”的孩子,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中庸”、“普通”、“平常”而熟视无睹,不是教育缺失的理由。注意观察行为细节,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学校教育方面,
努力拓展考核标准以及教育方法,给予学生多元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方式。
总之,这种责任现象是一种得过且过的“不正确”的责任认知和行为,是一种自我放任或自我满足的心理表现,是一种对自己、他人、学校都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方式。这种责任现象的成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改变也可以提升。它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共同关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困境,并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本人责任公式:,R1(0)=R1(0),责任现象:一个人的角色责任高阶(正确做事)被自己看成是角色责任高阶(遵守规则)。
参考文献:
[1] 王东维,胡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三个维度[J].中国教育报,2016-09-09(04).
[2] 张晓梅.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理路[J].光明日报,2020-03-12(10).
[3] 孙鲁霞.青春有为,“要有事业心、责任感”(人民论坛)[N].人民日报,2022-08-24(04).
[4] 《让青春与责任同行》-主题班会[Z].知乎专栏,2021-10-12.https://zhuanlan.zhihu.com/p/48645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