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5:孩子为什么会做错事却认为是对别人好?(讨好型人格的烦恼)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跟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他说,有个同学在测验的时候,把考卷上的答案告诉别人,还差点被老师发现了。下课后,同学们逗他玩,可他却不在乎,他认为帮了那个同学,感觉还挺高兴的。
一、这种责任现象在学习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比如,为了让别人高兴,做了违规的事情,自己却认为是关心他们的感受;
又如,为了逃避自己的学习问题,跟别人逃课,自己却认为是在维护他们的友谊;
再如,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或期待,牺牲自己的健康,自己却认为是尊重他们。
二、这种责任现象对自己、对他人、对学校有哪些不利影响?
对自己:
孩子不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视自己想要什么,影响自己学习和做事的能力,总是跟着别人走,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让自己很难过和困惑。
对他人:
孩子的这种行为,会影响他人的学习和成长,甚至影响他人决定和选择。
三、产生这种责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方面:
可能是由于缺乏自信和自尊,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过于敏感,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有所恐惧。从而导致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常常通过迎合或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同。
动机方面:
可能是由于自己缺乏内在动机和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意义,或者是由于自己受到外在动机和压力,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有过高的要求和标准。这样就导致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而学习、生活,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或避免他人的批评而学习、生活。
家庭方面:
一般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环境不够和谐,父母之间有矛盾或冲突,或者家庭教育不够适当,父母对孩子有过多的干涉或放任。这样就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依靠,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信任感,也没有培养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四、针对这种责任现象,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心理方面:
要引导孩子相信自己,尊重自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迎合或取悦别人。要有正确的责任观,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对他人有利的,不要混淆或倒置。
动机方面:
要找到为了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而学习和生活,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或避免他人的批评而学习或生活。
家庭方面:
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找到解决家庭矛盾或冲突的办法,增进家庭中的温暖,让家成为孩子的依靠。
本文责任公式:R1(-1)=R3(+1),意思是:做了违反校规的事情或做错事,自己却认为是做了帮助他/她人的好事或关心、爱护他/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