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泡腾片之责任动力
一女生报警称一男生往她杯中投放异物。经警方调查,男生承认在女生咖啡杯里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
【责任现象学分析】
假如这个大学生男孩因为爱慕这个女孩,但害羞不敢表白,总是默默关心她,看到这个女孩平时很勤奋,学习很辛苦。于是,在图书馆趁她不注意,偷偷给她杯子里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百度:牛磺酸泡腾以缓片有解疲劳之功效)。
这个事用责任现象公式分析,R2R、R+R,RBR,Ra=Rb都可以进行不同解读。
Ra=Rb的责任现象公式逻辑为,把一个人某种责任当成(混淆、误认为)另外一种责任。私自把东西放入他人杯子里R1(-1),自己却以为这种行为是关心R3(+1)。R1(-1)=R3(+1)
加深Ra=Rb理解。比如寓言故事,农民家的狗晚上看见一只耗子进屋,猫不管,狗拼命叫。结果,狗因为吵到农民,挨打了。这个就是R3(+1)=R1(-1),又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那么这个R3(+1)=R1(-1)是谁在评价,显然农民是责任客体,是评价方,把狗的R3(+1)被误认为R1(-1)。反过来,如果责任公式是R1(-1)=R3(+1)的话,比如开篇案例故事,该如何解读?张三哥们义气烤肉店帮朋友打人,结果寻衅滋事被抓进去了。警察教育他,你这是把违法当成哥们义气 知道吗。因此,对待好冲动,有江湖情谊,兄弟仗义的人,我们社会通常会教育这类责任性格的人群,千万不要把打架斗殴当成哥们义气,都是R1(-1)=R3(+1)。
回到泡腾片的大学生案例用责任公式Ra=Rb再来分析,如果我们用Ra(L)=Rb(H)与Ra(H)=Rb(L)来解读与分析,这里会很有意思,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我们把责任低阶当成责任高阶的情况,通常是,已经犯事了,为啥会犯事呀?因为当事人把R1(-1)=R3(+1)。“糊涂呀!可惜啦!“父母、学校、同学好友及社会一定会这样痛心疾首。这让我想起8、90年底刚改革开放,在香港的各种江湖报仇雪恨电影,古惑仔、西方的暴力的影响下,社会上居然崇拜一些江湖习气、流里流气的暴力美学甚至当成英雄偶像,严重影响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价值观,这就是典型责任低阶混淆为责任高阶的R1(-1)=R3(+1)社会现象公式逻辑。因此说,当社会上的人普遍把责任低阶当成了责任高阶现象后,那么这种责任现象的问题以及后果就会很严重,甚至会严重影响到一代人的责任价值观的偏移。于个人(当事人)而言,就会发生不明事理的痛心、顿足的糊涂事情。比如泡腾片事件(这里只是假设当事人没有恶意的情况分析)。于社会而言,就需要大面积广泛整顿,树清古惑仔等暴力当成英雄的余毒,还一代青少年正确的责任现象逻辑思维教育的净土。这次教材教科书整顿事件就是一个类似责任价值观例子。现在,把责任低阶当成责任高阶Ra(L)=Rb(H)现象公式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如果个人有这种责任公式逻辑想法,个人结果很悲剧;如果社会性存在这种责任公式逻辑,整个社会就会发生某种特定时代的责任价值观问题。
下面我们再聊把责任高阶当成责任低阶Ra(H)=Rb(L)的责任公式逻辑现象。这种责任现象相比它的错位责任公式更好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讲,那就是,好人没得好报。为啥?因为你做了好事被别人误认为是坏事呀!这种责任现象的后果就是当事人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故而委屈死了。农民家的那只狗的故事就是这个类型。
现在如果我们把这个公式套在投放泡腾片的大学生案例上,显然从法律依据与事实上无法判定该名大学生的动机是什么。
最后,对Ra(L)=Rb(H)与Ra(H)=Rb(L)的区别,做一下总结,前者的结果会让人痛心顿足,后者的结构会让人委屈心凉。因此,对于这个泡腾片的大学生案例,你觉得他自己或者社会面是痛心顿足还是委屈心凉呢?存在两种不同的反应其实正常不过,因为社会上每一个在工作、学习、交友、生活中都要经历过不同责任现象逻辑层次公式的真实洗礼,只不过我们以前不知道自然界还存在责任公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