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8-作者:宋晶-山西太原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1(-1):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数学逻辑特征值为(-1,0),R1(-1)意思为违反了规则范围内的事情,属于角色责任低阶的表现。比如:公司规定九点上班,小王九点半上班,小王迟到属于必须做的事情没有做到,属于R1(-1)。


最近的一周里,我在不断地帮孩子调整几个R1小习惯,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在行动的配合上非常积极,并且还提升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R1教育不仅仅是“必须做”听起来简单的事情,更重要是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实现从-1提升到0,从无到有的过程。

我想在这两周的时间里,大家一定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在今天,我要讲的第一条R1规则教育就是:体验-1,激发0的动力!



我曾经问过一位做体验教育的老师:“你能用一个故事告诉我什么是体验教育吗?”

他说:“很简单啊!就拿这个例子来讲:平时我们一直教育孩子‘不要去碰暖水瓶,小心烫着’,但是孩子们怎么能知道‘烫’是什么意思呢?所以我们就让孩子感知,把热水先倒到一个瓶子里,让孩子伸手去摸瓶子,当他感知到热水会烫手就会自己把手缩回来,这样他就懂得远离暖水瓶,保护自己了。”

体验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感知R1(-1)所带来的后果,而这后果并不是爸爸妈妈们强制得到的管教结果。

 

一个孩子对我说:“如果我不听妈妈的话,就要面对一定的后果。”

我问是什么样的后果,他说:“我不能出去玩。”

我问:“上次你出去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妈妈就不让你再出去玩了?”

孩子回答说:“上次玩得很好,但我妈妈说我不听她的话。”

很显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错,反而认为是妈妈限制他去玩。后来,我问那位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告诉我,“孩子一出家门就乱跑,小区里又有石头又有小河的,来来往往的人还多,多不安全。”

虽然改变了措辞,但这位母亲依旧是在惩罚她的孩子,无论称其为“纪律”还是“后果”。惩罚仍然是惩罚,孩子们心知肚明,他们得不到教训,只会讨厌我们。

 

一位家长对我说:“孩子做出了R1(-1)的行为,我要给他什么样的后果?”

我问他:“你是什么意思,‘给’你的孩子后果?”

“给”后果的想法完全是误解。在你想要“给”孩子后果的那一刻,你已经走进了惩罚的领土。

后果是自然出现的,就像做体验教育的那位老师说的,让孩子们直接进入到-1的感受中去。

当我们往一个杯子里倒了太多的水,水会溢出来;这教会我们,下一次不要倒太多水。如果我们随意去碰触针线、钉子,扎到手会疼;这教会我们,要小心和正确使用工具。如果在小区里乱跑,很容易被石头绊摔倒或撞到别人身上;这教会我们要在公众场合多注意自己的行为。

很多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意愿,往往不会让孩子体验不当行为的后果。为了不洒出水来,孩子每次往杯里倒水时,我们都不让他们装得太满。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退后一步,让孩子自动发展、自行建立责任感。

 

有一位做小学老师的朋友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班上有个叫陶陶的小孩,特别难管。在自由活动时,陶陶和几个孩子经常会将沙包、皮球等等扔到树上或草丛里,班上运动器材因此不断减少。他一边批评他们一边帮他们找回这些器材。然而这样的事情依然重复发生,屡教不改。
一天在户外活动时,陶陶不小心把一个从家里带来的皮球扔到了树上,皮球被卡在了树枝中间下不来了。孩子们怎么摇树,皮球就是下不来,陶陶只好去寻求老师的帮助。

我朋友对陶陶说:“以前你们乱扔器材都是老师帮你们找回来的。今天老师不帮忙,看看你们能不能自己想想办法。”说完,转身也不再理孩子了。

没有了皮球,孩子们只好玩沙包去了。出乎他的意料,那天陶陶没有乱丢沙包,其他孩子也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乱丢沙包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偶尔有个别孩子想把沙包往树上扔,也被别的孩子制止了。

这件事也促使他反思之前的教育行为:现对孩子们的问题,他一方面会严厉批评,一方面又会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替代性地帮孩子们解决问题,无法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行为的后果,所以只有让孩子们体验到自己的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他们才能铭记于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孩子捣乱不守秩序,父母可能就不让他们参加朋友的生日PARTY。

如果孩子打了别人,父母或许会打他一巴掌。

如果孩子没考好,父母也许会没收他的手机。

如果孩子说谎,父母可能不让他玩电脑。

但请注意,这些都不是后果,而是惩罚。它们和孩子的行动没有直接关系,不会自然发生,而是父母强加的。

家长们随意创造的“后果”,孩子没法理解它们,孩子会这样想:“啊,你们怎么这样对我,我不理你们了~”

惩罚总会适得其反,它会触发孩子的不满与反抗,导致不良行为再次发生,并且造成亲子冲突。在R1规则教育上我们应该退后一步,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结果,帮助他们与规则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但是,体验教育唯一需要我们父母起到干扰的条件,那就是遇到真正的危险。比如孩子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马路上奔跑,吞下了有毒的东西,或者以其他方式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时候,我们必须立刻站出来,直接控制这种-1的后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去正规机构接受体验教育的原因,因为那里可以提供真实的生活体验场景和足够完善的保护措施。

 

我的R1规则教育第二条方法是:有了0-1自己就会逃跑啦!



一个家长朋友跟我讲:

他的孩子四岁半,在培养孩子的各种习惯上他自认已经很有耐心,但却时常濒临失控。比如早晨起床、穿衣洗漱,晚间按时洗澡、睡觉、收拾玩具这些事情,常常是他不停地催促,孩子催一催动一动,错眼不见,又玩起来,有时真是急气交加。相信许多父母都有着相同经历。当晚上孩子需要收拾玩具时,90%以上的家长都会命令式地说:“把玩具收拾起来,快点... ...”

这个时候,可以试试另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直接用一句R1(0)来提醒孩子,像这样—— 该洗澡了,但玩具还在地上。” 过一会儿,孩子便会开始一件一件地收拾玩具。

我们发现,命令式的口吻容易触发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提醒式、强调式的语言对于孩子更能产生0的行动性。我们想要孩子的行为,R1(0)完成收拾玩具,这个结果只要达成就好了。所以只要告诉孩子,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了,但上一件事还没做完,孩子自己会想出解决办法来。如果带上指责的口气只会让孩子接收到负面情绪 ——“爸爸可真唠叨,又说我不对”。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有0的办法,就不要用-1的评价!

 

史蒂芬.葛雷是个有重要医学成就的科学家。小时候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取一大瓶牛奶,但瓶子很滑,他一不小心,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妈妈来到厨房,看到那个情景后,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者惩罚他,而是温柔地说:“哇,亲爱的,你制造的混乱还真可以,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奶水坑!”然后又安慰说:“反正损害已经造成了,在我们清理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他真的那么做了。几分钟后,妈妈又对他说:“孩子,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还是你自己来把它清理干净,让它物归原处。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者一个拖把,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小葛雷选了海绵。于是妈妈和他开始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妈妈又说:“孩子,你用两只小手去拿大牛奶瓶,已经做了个失败的实验,现在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汲取了经验,能否可以拿动它。”

后来妈妈教会小葛雷: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就可以拿住它而不会掉。

当葛雷成名后,说起这个故事,他从那时起就知道不需要再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

 

发生R1(-1)小意外时,我们只需要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比如,牛奶洒书上了,你可以问孩子:呀,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孩子多半会去找毛巾来擦干净。这就可以了,不用再多说话了。

有的时候,孩子犯错了,我们也可以采用正强化的方式来把孩子的思维引向积极的一面,表达我们对他的信任,他会很自觉地摒弃掉一些不好的东西。


(接下集)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1(-1)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