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作者:方志良

  职场菜鸟  职场心态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孩子们为什么不读书?原因在家长 

Reading

美国学者乔丹.夏皮罗在写给福布斯中文网的专栏《家长不读书,所以孩子也不读书》里提到,2014年,美国的常识媒体(Commonsense Media)发表了一篇名为《孩子、青少年和阅读》(Children, Teens, And Reading)的报告,它试图为“美国儿童的阅读习惯以及近数十年的技术革命进程会让这些习惯发生何种改变”的问题提供一个“全局视角”。


这份报告的数据表明,自1984年以来,13岁青少年每周坚持阅读的人数比例从70%降至53%,17岁青少年每周坚持阅读的人数比例从64%降至40%。同时,从未或极少阅读的17岁青少年的人数比例则增加了两倍,从9%升至27%。这些数据令人吃惊。




我们目前所处的文化环境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都更依赖于文字。人们整天都在阅读。谷歌、Twitter和Facebook不断在传递消息。人们简直无法将自己的眼睛从智能手机的屏幕上移开——就本质而言,智能手机不过是一种文本和信息的派送机制。


夏皮罗认为,孩子们不读书,是因为成年人也不爱读书——他曾接触过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这些人普遍表示,没有时间读书。他们会粗略地浏览一下《纽约时报》的书评,以便在鸡尾酒会上参与到话题交谈中。他们还会购买飞机杂志封底上介绍的各种管理书摘。


在社交网络风行的年代,人们更喜欢阅读杂志和移动互联网上的帖子,它们不断拷问人性、质疑素质教育、怀疑通过读书而不是通过学习算法和数据库得到的大学学位的价值,来巧妙地进行自我推销。这种流行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素养教育,更多的工程师,更多的企业家。我们被一个隐性的反书籍动机所环绕,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想知道为什么孩子们不读书。


常识媒体的报告认为,“父母的某些行为会激励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报告解释说,“譬如在家里放上印刷书籍,自己经常读书,以及每天安排好时间让孩子们读书。”


家长行为和孩子们的阅读频度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学乐教育,2013年)。例如,在那些经常阅读的孩子群体中,有57%的孩子家长每天会留出时间让孩子读书,相比之下,在不经常读书的孩子群体中,只有16%的家长会这样做。



书籍本身很重要,但孩子阅读书籍的方式更重要。我们大可以怪罪电子游戏和应用程序,也可以埋怨课后补习班的老师没有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但是,培养一个真正有思想、善于移情思维且心态豁达的成年人,家长们必须担当起责任。书籍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们,阅读书籍是帮助他们长大和成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即意味着对书籍产生感情,成熟则意味着对长篇文字培养出如胶似漆的亲密感”。


让我们将目光拉回古代中国,其实古人的教育也比现代人更讲究、更系统、更富审美性而非功利性。从商代开始,小部分贵族进入学校,除了文字知识外,还要学习六艺:数(数学)书(历史)御(骑马驾车)射(射箭)乐(音乐舞蹈)礼(规章礼仪)。就像现在许多历史课本总结的那样:“封建传统教育,是去教你如何做人,少了改造社会和发展创造的教育”。反过来说,现代教育缺少了人格教育,只有功利教育。古人和自然的相处能力和感知能力提升了古人的审美能力,才催生了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文明。




而今天,从孩子们在肚子里开始,教育就开始了,胎教、早教、幼教、学前、九年义务教育、四年高等教育……一旦要进入一个类学校的组织进行学习,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密集,学生们就要开始学习资源的争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快乐是不重要的,独立是不重要的,自我是不重要的,美好是不重要的,思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是输赢。


大多数家长都陷入了越有钱就能教育得越好,教育得越好长大后就能越有钱的迷思。但相比较于早出晚归应酬喝酒挣大钱为孩子谋取未来的出国教育基金,更重要的是给孩子陪伴和阅读。告诉他们,阅读的关键在于他们所读的内容。哪怕就是捧起一本简单的《伊索寓言》,念一个小故事和孩子分享,难道不比把ipad横在他面前给他看教育动画来得更隽永吗?




更多的爱和理解,把阅读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带给他,多亲近自然,多认识自我的渺小,感知世界的浩瀚,培养美感,清楚好坏之分,明了道德的界线,这才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教育之道。


一个爱阅读、会思考、有审美的孩子,未来是不会不幸福的。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第四现象:R2R2R2R(调节变量)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