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现象学认为,责任本质上是人的一切社会行动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构建责任概念一定要有责任主体与责任客体对象系统,责任是通过主客体之间形成评价关系系统,通过责任对象系统的驱动力与约束力关系,我们的出了人类四种基本的责任单位,它们分别为:角色责任R1(-1,0)、能力责任R2(0~N)、义务责任R3(0,+1)与原因责任R4(C/c)。
责任现象学把“责任”当成了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本质规律的载体,并通过数学逻辑特征值、表达式与物质能量守恒的研究方式把“责任的价值交换规律”符号公式化表达出来,摒弃了传统感性责任的概念不清、属性不清的基本矛盾问题所在。
角色责任R1(外驱动力,显性约束力)
角色责任R1由外驱动力导向和显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当个体行为满足社会(组织)期望,结果具有共性和一致性,对类似这种行为评价的总和,即为角色责任R1,其典型特征是不违反社会(组织)规则为原则、行为与结果之间共性和一致性、易评价和监管。
通俗理解为: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因具有明显的约束和外部监管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1,0),按照规则做,正常状态为(0),违反规则的状态为(-1)。通常为遵守公司的各项规则制度的责任行为方面。这种极性为约束性原则,要么符合规则,要么就是违反。
管理模式为:制度类行为结果。
角色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边界问题即分工与岗位职责的区分,公司规则系统,即制度、流程、标准与规范建设问题。
数学表达式:R1=R1(-1,0)
能力责任R2(内驱动力,显性约束力)
能力责任R2由内驱动力导向和显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对个体超出组织期望的部分进行变动评价,其典型特征就是结果的差异性。
通俗理解为:努力做事情的差异性结果。数学表达式为(0~N),表示责任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结果差异,这种差异为程度性的,不存在正负极性。
管理模式为:目标激励类行为结果
能力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评价问题即竞争、目标激励机制建设,包括岗位目标体系、薪酬结构、绩效管理、胜任力模型等问题。
数学表达式:R2=R2(0~N)
义务责任R3(外驱动力,隐性约束力)
义务责任R3由外驱动力导向和隐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对个体选择社会(组织)鼓励、倡导但又是制度规则无法强制性要求的行为进行评价,其典型特征是无强制的责任契约关系。
通俗理解为:应该做,即“可做、也可不做”的事情。因非角色特定责任或无法强制和难以监督的原因,就无法对结果进行正式约束。其数学表达式为(0,1),表示行为人可以做(1),也可以不做(0),不存在处罚,但组织内部鼓励行为人行动有为。
管理模式为:企业文化或软性号召(精神鼓励)管理
义务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交互问题即合作,企业内部协同系统,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问题。
数学表达式:R3=R3(0,1)
原因责任R4(内驱动力,隐性约束力)
原因责任R4由内驱动力导向和隐性约束力构成,表示的是对个体在外界没有强制约束力条件下由个体思想、观念、理念以及信仰因素作为内驱动力主导下进行行为选择的评价。数学表达式为(C,c),表示行为人可以做利他性(通常为利于组织方面)(C)选择,也可以做利己性(站在自己的立场)(c)选择,其典型特征是无强制性地决策判断过程。
通俗理解为:因不同原因选择下做的事情。依靠行为人的内驱动并且无显性约束条件下的责任,这种责任停留在行为者的思想理念层。
原因责任将为责任管理提供以下管理内容:责任理念问题即选择系统,包括企业发展理念、价值观、愿景、使命、企业战略等问题。
数学表达式:R4=R4(C, c) 或(0,+1)/(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