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5-转自方志良的文章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4(C):R4原因责任,选择做的,数学特征值为(C/c),R4(C)表示当一件事情发生与自身利益有关时,往往会选择为了组织(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大我)。比如:公司经济危机,好几个月的工资都没有发,好多同事都离开了,只有小王不离不弃,与公司共进退。

方志良 的文章 责任底层逻辑框架思维的起源:责任动力(学)思维模式(待续)
责任底层逻辑框架思维的起源:责任动力(学)思维模式(待续)


关于责任底层逻辑思维的讨论引出的责任动力学发展话题

责任底层逻辑思维就是我们作为成为优秀责任动力思维模式的框架



责任动力学一开始叫责任动力学也被无数人建议更改流行的,为了创立一门学科,我不为所动!责任底层逻辑思维是2016年我们在建责任现象学公式时就是在官网写。

责任逻辑思维是责任动力学的一个核心的企业运用课程,责任动力学系统庞大,有各种各样的课程,但有一个适合所有企业所有企业成员的课程叫优秀员工责任动力思维模式,副标题就是责任底层逻辑思维。老A明白?

现在我来简单说说责任动力学与责任现象的发展史与未来

2005年,那个时候,有了责任矩阵后,我的想法就是责任心能够区分成为四做,怎么做才配得上责任心责任感,由此带来了一个新的概念词汇:"理性责任"

       马克斯、韦伯在19世纪末(活的时候)其实在他的社会行动里面提成了四个理性行动,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这两个概念影响了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后来德国的哈贝马斯(长得比马云难看,比霍金丑)提出了交往理性,交往理性行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概念常常混淆,就是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或者说与价值理性被大家混淆。

       我现在为什么要和大家提工具理性,或者说工具合理性,因为我们的社会行动始终离不开工具,工具理性行动,工具合理性行动,这个好像更加好理解一点。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行动在社会学家已经开始进行了底层逻辑架构。这个架构最初就是马克斯韦伯他想到了四种理性行动,这个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但这四个理性行动也许是在他晚年得病的情况下提出的,思路很好,但不够严谨。这个家伙因为是天才的社会学家,晚年得了神经病。我们现在流行的大部分社会学名词都是这个家伙提出来的。比如,官僚组织等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史与社会学家的鼻祖。

 结合前辈的研究,我发现我们的四种社会行动其实应该是这四种,工具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交往理性行动与价值理性行动。这个学了责任动力学四做的人一看就明白。任何的必须做的管理没有工具,只有制度那是扯淡。比如酒驾的酒精测试仪的发明,解决了酒驾的执法困难问题。那么这个测试仪就是一个工具,也就是交警执法的工具理性行动,其底层逻辑就是这么过来的。

因此,马克斯韦伯也提过了责任理性这个概念,但仅仅提留在名词,没有进行系统的解释。有了四做原理来诠释责任心、责任感,就解决了传统责任的思维模式,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范式,也就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责任范式,这个责任范式得给他一个名字,因此我认为“理性责任”这个名词概念和理性行动可以对应起来。这是责任理论研究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一个学术学说的雏形。

理性责任就是把传统的责任进行区分,区分成我们的社会行动的四种做法,并且用口语,最质朴的方式(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让它流传开来。

 理性责任解决的是责任心责任感的口语表达与其行动上的映射问题。仅仅可以说是一个学术上的最初的概念提出。随着四做原理的正式名称:角色责任、能力责任、义务责任、原因责任)的系统性结构命名,构建出一个责任矩阵框架,一个责任理论系统的原型。特别注明一下,角色责任、能力责任、义务责任、原因责任这四个名词,在社会学上都有,往往是单个单个的出现,没有系统化。

我们社会上很多现象都是这样,一开始是单个单个的点,最后经历过人们的研究发展成为线和面。为了进一步完善责任矩阵,这个阶段应该是我研究最痛苦的时期。没有文献,没背景资料。某一天梦里,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我们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他们的底层结构是什么?社会关系外层的结构是法律、法规、道德、文化、习俗、习惯、宗教,那么它的底层结构是什么?其实要回到物理学上来解释,它就是一种对我们行为行动进行约束的力量,这不就是责任的约束力嘛!

同样,我们的社会行动,我们为什么要社会行动,如果按照马斯咯的需要层次来说就是我们有我们的需要,需求。这些就是驱动我们的社会行动的要素。但我们不能过说需要的力量,它的责任底层结构其实就是我们物理学的驱动力呀!

 什么是责任的底层结构思维?从责任心到责任的四做原理这是理性责任的第一次底层结构。有了最原始的责任口语表达的底层结构,才会有后续的无尽的研究。

 当我把社会关系浓缩到责任的约束力概念后,我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突然顿悟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责任理论研究。(备注,那个时候我还在三星电子做销售。)

 责任有了社会关系的底层逻辑(责任约束力),同步发现了它的社会行动的底层逻辑(责任驱动力),完全是从物理学的研究思维给出的启发。这个时候,我毫不犹豫在梦里记录下来,广义责任本质上是人的一切社会行动在社会关系的评价总和。

这就是责任研究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也可以说是责任的社会学研究的最底层的逻辑结构。有了责任的驱动力与责任约束力概念后,给我们广义责任得出了命名,不如说是给出了一个社会学名词的概念的假设。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对人的责任进行了进一步的概念完善。

既然责任是由两个无形的物理学的力构成,那么这门学术研究的最大的名词,就必定是责任与动力的关系,反复想了很久,唯有《责任动力学》可以进行最大公约数的概括。

因为责任动力学的名词概念出来,也给我后续的研究带来了无穷的灵感,但在商业运作上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快速发展你的学术,如果投机取巧,不可能延续,如果要商业发展快速,就需要一个你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热门的词汇进行迎合。我记得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迎合,流行,战略》(名字我忘记了在官网上我的文章里面有),这也是我自己最大的两难的心境体会。

好了,回到责任动力学这个名词,有了责任动力学名词概念后,接下来就好开张了,因为动力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动力学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点给了我极大的灵感!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个灵感到底在哪?

其实,就是我们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社会学对责任的研究历史,你会发现,责任居然没有系统的对象系统。很奇葩吧!这当然和我们传统的旧的责任范式的研究方向离不开。这是因为过去的责任研究的没由动力学底层框架逻辑。这点十分重要。

        根据这个动力学底层物体作用力与相互作用力的系统思维,我认为我们责任动力学有必须统一这个责任对象参考系。也就是责任主体与责任客体对象。这两个对象系统由责任被评价的一方与评价的一方构成,也就是责对象系统的集合元素包括(责任主体,责任客体)。责任主客体就是责任对象系统的底层逻辑思维与逻辑框架的最核心元素。(待续)

学员阿杜理解:

可以这么浅显的理解吗:之前的责任研究还没有把人的“能动性”跨学科到物理学科去研究,而只是游走在意识、哲学、生物学这些思想层面?
责任底层逻辑思维=主客体评价思维+约束力驱动力思维。


学员白洁理解:

责任现象学和责任动力学=四做基本原理+数字符号化表达+高低阶评价思维。

底层逻辑思维是道,现象和动力是术。

四做原理的高低阶符号化表达和培训运用,以及其他责任动力学思维工具的培训和运用,是基于责任对象评价论和两种社会力量说的底层逻辑结构,而对责任现象的具体分析,和对责任行为的具体指导。

责任就是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责任底层逻辑思维就是不同责任主客体对象的特定社会行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评价范式。


责任现象学就是这种评价范式的具体数字符号化表达,责任动力学就是基于责任概念和责任底层逻辑思维,对责任现象进行数字符号语言表达,并进一步指导人在不同场景进行运用的逻辑思维。


底层思维是世界观,现象学和动力学是方法论。这是我的理解,抛砖引玉,大家继续讨论。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4(C)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责任矩阵(通俗版)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理性责任矩阵(彩版)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