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能力不如你的人,帮助他,反而有可能招人嫉恨。“你这么强,帮我是应该的啊!”“你这么有钱,借我几万块怎么了?”
成功的人找方法 失败的人找借口
前段时间,公司请了一个阿姨来做饭,阿姨做的饭中规中矩,但有一点让我们很头疼,就是沟通起来很不顺畅。
——阿姨,西红柿鸡蛋已经吃了三天了,明天别做了吧! ——那我怎么知道你们要吃什么呀?
——那明天买点排骨炖炖怎么样?
——排骨那么贵,还要炖那么长时间!你们不是会饿吗?
——阿姨,你多做点面吧,大家都爱吃。
——上次做了那么多,还不是浪费了?
你给她提意见,她跟你讲理由;你跟她提建议,她还跟你讲理由。最后我们都崩溃了。
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一开始进去做的全是杂活。各种琐碎的事情,我各种出错。领导骂我的时候,我总是急着给自己辩解:“我做这个的时候,没有别人提醒我啊!”“我不知道这个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啊!”“我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
后来我才发现,急着给自己辩解,不过是不想承认自己能力弱。等我后来真正理解了工作流程之后,才发现当初犯过的错误都是很容易避免的。
越弱势的人 越不能得罪
孔老夫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仔细观察一下社会百态,确实是这个道理。女子和小人为啥难养?因为这两种人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只有通过“作”的方式来寻找存在感。
丈夫出轨,一边埋怨丈夫一边不肯离婚的女人,网上一抓一大把。“我为这个家庭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还对我这样?”拜托,别纠结这个问题了,经济、精神都独立的女性,早就把这种老公踹了。
当然,这也不是单个女性的错,整个社会资源对男性的倾斜也在一定程度下加剧了这种情况。而风评本来就差的所谓“小人”,看似不在乎尊严,其实自尊心异常脆弱,但凡你一句话不顺他意,他就要加倍报复你。
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医闹”这个词儿,说的也是弱势群体。把病人的死亡单方面归结于医院与医生的错,然后再消费自己的“可怜、痛苦”,这种行为真的值得同情吗?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当你有了更多东西的时候,你顾及的东西也越多;而对于已经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失去?
敢于承认自己是“傻逼”的人 通常都是聪明人
记得以前上中学时,老师会鼓励我们多提问。我从来没有跟老师提问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害羞,另一方面也确实问不出什么问题,因为我能想到的问题,书本上都能找到答案。而令我难以置信的是,当时的班长几乎每个下课都追着老师提问。“为啥有那么多问题呢?”我很疑惑,因为班长每次期末考的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
直到后来看到了这句话:“懂得越多的人越无知。”哲学家芝诺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当你的视野更宽阔,接触的知识面更广,越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曾经有一个从小县城走出来的高考状元,顶着学霸的光环,拿着政府、学校给的丰厚奖学金踏入了清华大学,后来发现自己的分数竟然在班里处于下游水平,一向自尊心强的他因难以相信这个事实很快自杀了。
王小波曾经说过,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跟朋友聊起时,他说,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我要补充一句,有才的人是前者,常常为自己不能获得更多知识而羞愧,而无能的人是后者,常常为掩饰自己的无知而愤怒。
所以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而他们,比起我们这些庸人,懂得更多,也对这世间广博体会得更深。
自黑才是硬道理
中午跟几个同事聊天,一不小心聊到面相的话题。对各种不靠谱的东西都有点小研究的我,就开始给同事科普面相小常识。
领导年龄比我稍长几岁,微胖身材,耳垂也挺大,我就随口拿他当案例,说了一句:“面相学里说,微胖的人有福气,领导你就是有福的人,以后躺着就能赚钱。太瘦是没福气的表现。”
一向喜欢自黑的领导听我拍完马屁,立马否认:“别这么说,我长得又胖又丑,哪里来的福气!”还没等我回答,旁边刚刚减肥成功的女同事A大声插了一句:“谁说瘦子没福了?我不是活得很滋润吗?”
领导很擅长自黑,我夸他有才的时候,他通常会说:“你可别逗了。”他还经常黑自己的长相,其实看久了还是挺耐看。习惯之后,明白谦虚的人都是因为有自知之明。每次业务有了问题,领导总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工作遇到了瓶颈期,领导也能给我指出切实存在的问题。
再看看娱乐圈里那些一线女明星们:杨幂、小S、陈妍希……哪一个不是曾经被忽视,后来通过自黑夺回了江湖地位。
杨幂曾经一度被黑出翔,后来干脆先发制人。别人说她脚臭,她就天天在微博调侃,还把这个搬进了电影《分手大师》的情节里。
大小S以组合形式出道的时候,所有人都称赞大S的美貌,而忽视旁边那个牙齿不齐、身材干瘦的黄毛丫头。后来小S不仅努力戴牙套矫正、练交谊舞造就S型身材,还上各种节目搞怪,挖鼻孔、跳搞怪的舞蹈,从不顾惜自己的形象,最终成了亚洲综艺天后。
陈妍希在出演《神雕侠侣》之后,一直被吐槽包子脸,不够仙气,和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形象相去甚远。但是陈妍希从来没有表达过不满,而是在微博上调侃自己是“小龙包”,瞬间圈住一大批粉丝。
所以,内心强大的人才敢于自黑,自卑的人还在忙着给自己辩解。仔细回忆一下,你最容易被激怒的时候,是不是你状态最弱的时候?
对于弱势群体,不要同情,要尊重。
前段时候有篇文《低智商的善良》,在微信上传播很广,作者是知乎用户@凡尔礼,里面提到随意表达同情心,也是一种不恰当的“善良”。
原文如下:
对穷人、残疾人表示出强烈的同情,其实会让他们内心很不舒服。
王小波在《我看老三届》一文里,提到自己有一个先天残疾但很自强的老师。文中王小波提出了一个观点: 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里,瘫痪在床的白人富翁菲利普炒掉了多位“同情他”的看护,唯独留下了做事毫不细心的黑人德希斯,因为德希斯常常忘记他是个残疾人。
再举例说一个故事:一个老人想给自己的独生女找个良婿。两位年龄、家境相当的年轻人前来提亲,一个是曾经帮助过老人的人,一个是老人曾经帮助过的人。你猜最后老人选择了哪一个?
帮助老人的那个?错!大错特错!
第一个年轻人曾经在河里把老人救上岸,老人一看到他,就想起了自己当时窘迫的样子。而第二个年轻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老人曾以金钱施与他,后来年轻人用这钱做生意,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十分感激老人。老人看到他,也会觉得自己异常高尚,自然就选择了后者。
所以,对待能力不如你的人,帮助他,反而有可能招人嫉恨。“你这么强,帮我是应该的啊!”“你这么有钱,借我几万块怎么了?”
最好的办法,是不把他当弱势群体看待,既不能过分热情,也不能过于冷漠。不要给他特权,也不能不把他当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