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6-作者:中国4R4P学院『每日益课』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1(-1):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数学逻辑特征值为(-1,0),R1(-1)意思为违反了规则范围内的事情,属于角色责任低阶的表现。比如:公司规定九点上班,小王九点半上班,小王迟到属于必须做的事情没有做到,属于R1(-1)。


  “一物明,万事通”这是儿子评价我的一句话,于是促使我产生了写下如下内容的冲动和决心,用来表达我对于《责任动力学》理论和《化书成课》技术的执着、坚持和感恩。

 

应邀到某企业为内训师培训,培训大纲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团队建设,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学员需求,我快速整理出了系统化、逻辑化、具体化的100多张PPT,由于不同于平时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喊口号”“打鸡血”“灌鸡汤”,所以学员课后纷纷反馈“实用”“给力”“独特”等等。


产生课程的核心理论就是《责任动力学》(简称4R4P)(一个理论,支撑课程的核心技术就是《化书成课》(一个技术),二者完美组合,合二为一,让我能够得心应手快速开发出客户满意的课程。


三年多来一直致力于《责任动力学》的理论学习,深刻的认识到:人们平时对别人的各种评价“态度”“责任”“道德”等, 都是在评价某种“行为”。由于对这些行为无法具体细分,但却有种无法言说的痛,于是只好用笼统感性的词语来评价。


《责任动力学》就是将人的“为人处世”(行为)归纳为“四个层次”(必须做的事、努力做的事、应该做的事、选择做的事),并用具体数字、逻辑、矩阵来具体量化和评价人的“行为处事”,让人们的评价不再笼统和感性,而是具体理性,所以将这种理论叫做“理性责任”。给出了不同于“传统责任”的责任定义: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做事情的不同动机-----约束力思维还是驱动力思维”“做事情还是“说”事情---责任主体思维还是责任客体思维”“做的事情合适还是不合适-----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划分”。经过以上理论就构成了《责任动力学》的理论体系,称为“理性责任”。


“理性责任”体系是一个“思维工具”,他彻底改变了我的行为处事方法,提高了我对生活和工作的认知。我将他运用于创业培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内训师培训领域并开发出了许多课程,都起到了显著作用,让我的课程落地,深受学员喜爱。我将他用来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让我清晰明确区别“规矩、能力、人情、理念”的关系,工作生活井然有序、游刃有余。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似乎陷入了一个瓶颈----希望将《责任动力学》运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希望影响更多的人来学习他,但却难以如愿。因为讲出来的效果远不及自己的感受,对别人的触动也远达不到期望的程度。我彷徨无奈,苦思冥想,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课堂表达“力不从心”,即课程开发能力和授课方式受到了限制,必须寻找突破的方法。正在我寻寻觅觅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化书成课》,感觉她似乎就是为我而来,为我量身定做的。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西去取经”之路----宁夏化书成课研习班学习。结果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化书成课》是一门课程开发和设计技术,能让学员快速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拆解、整合、重构、延伸、创新,最终形成可被分享的、体系完整的课程。其精髓在于书本知识的快速内化、转化、升华输出,最终呈现的是书中知识与你的经验结合而成的“智识”。课程内容涵盖面非常广,将培训师或院校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的问题全部涵盖。内化知识的方法:三维拓展、内化五要素、课程结构五种逻辑等。转化知识的方法:知识变案例的五要素、6T法则、呈现五方式;知识变活动的四种方法等。升华知识的方法:GEEAT化书法、提炼流程化书法、确定课程目标的AMD三要素、基于DISC的授课方式等。《化书成课》课堂上全部传授“工具”,而且当堂学以致用,学员们可以“化出”自己的课程。


正因为有了《责任动力学》理论和《化书成课》技术完美结合,才有了文章开头所写的那次内训课程的精彩呈现。当我接到企业邀请,了解企业需求后,以理性责任理论为核心框架,运用《化书成课》技术,化了《瞬变》、《可复制的领导力》、《第3选择》《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炼出了为我所用的部分观点、案例、方法,作为课程框架的补充。于是产生了“看得见”的企业文化-----挂在墙上的口号、搁在柜子里的制度都不是文化,企业文化是在员工“个体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制度是转化的充分条件,而“墙上的口号”是必要条件。“摸得着”的职业道德-----平时的“爱岗敬业”“奉献服务”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只做了“必须做的事”(岗位职责规定的事)是一名合格员工,继续做了“努力做的事”(绩效考核规定的事)是一名技术(专业)骨干,在以上基础上,再做了“应该做的事”(企业提倡、号召做的事)才是一名具有职业道德的人。 


基于“理性责任”理念下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都强调的是员工“知行合一”,知道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价值观并落实到“行动”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那么团队建设的措施和方法就迎刃而解了------员工知行合一,团队瞬变。根据团队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如果以追求效益为重点,就强调员工做“必须做的事+努力做的事”;如果企业目前要建立企业文化,那就强调员工“必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等等以此类推。


真正的智慧和能力,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单纯解决一件事情的能力,而是真正掌握事情背后的逻辑和方法论,一旦掌握一种逻辑或方法论,所有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或方法论,那自然处处迷惑,事事羁绊。我目前的解决问题的逻辑就是《责任动力学》理论,方法论就是《化书成课》技术,受益匪浅,感恩遇见!



作者:思绪无言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09cfde5f02f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1(-1)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