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授课老师:杜平平

授课时间:2019年11月15日

授课地点:责任动力学全国综合群


以下为授课内容:


大家好,我们已经学过了四种责任八个高低阶4R8C,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个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图1:责任矩阵模型图

课程开始之前,我问一个问题,大家平时更喜欢说“不好意思”、“打扰了”之类的话,还是更喜欢说“谢谢你”呢?

为什么问大家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就反应出大家不同的责任主客体思维方式。

第一课的时候我们讲过,责任的形成过程是个体行为——社会行为——责任,个体行为放到社会环境里就变成了社会行为,而A的社会行为因为存在B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依据进行评价,进而形成了责任。传统因为对责任定义不清晰,更多是在强调个人要担负什么责任,是责任一元论,而责任动力学首次提出责任主客体系统的概念,从二元论来看责任。

一、责任主客体概念

什么是责任主体?什么是责任客体?
责任动力学认为,在责任现象中,对事情负责任的一方称作责任主体,对事情进行评价的一方称作责任客体。责任主客体同时存在。

图2:责任对象系统:责任主体与责任客体

比如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学生是责任主体,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绩负责任,老师是责任客体,对学生到学习活动表现和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在公司里,下级是责任主体,对自己都本职工作负责任,上级是责任客体,对下属的工作进行评价;在家庭中,孩子是责任主体,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负责任,家长是责任客体,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在餐厅里,服务员是责任主体,对顾客的餐饮需求和服务负责任,顾客是责任客体,对服务员的服务行为进行评价。


但每个人不是绝对的责任主体或责任客体,学生也会对老师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下级也会对上级的为人处世、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孩子也会对家长的脾气性格进行评价,餐厅服务员也会对顾客的素质进行评价。

只不过,不同的是,老师对学生、下级对上级、家长对孩子、顾客对服务员的评价是摆在明面上的,是公开的,是当面说的,而后者对前者的评价更多发生在私底下,不是公开当面说的。但也有一种情况是公开的,就是学校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的时候会让学生在期末评价每位老师,公司对上级进行综合考核的时候会考虑下级对上级的评价,家长希望跟孩子交朋友坦诚相待的时候,会让孩子评价自己。

因此,每个人都同时担任着责任主体与责任客体两种角色,责任主体+责任客体=1。

二、责任主体+责任客体=1

同时,每个人在特定场景或职位上,他的责任主体角色与责任客体角色占比是不一样的,责任主体要承担的越多,责任客体能够去评价的就越少;反之,作为责任客体评价越多,作为责任主体去承担的也就越少。

比如学生和老师,学生虽既是责任主体又是责任客体,但他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占比可能是:80%责任主体+20%责任客体=1。一个真正优秀都学生一定是花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考虑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花很少时间去评价老师的,这才是一个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

但是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定位是20%责任主体+80%责任客体=1,那么他就会花80%的时间去评价老师,今天这个老师又换了个发型,今天老师这身衣服搭配的老土,老师说话口音,老师讲课的口头禅怎么那么多,老师怎么每次都给我们布置这么多作业,这老师是不是成心折磨我们呢!老师又拖堂,期末了老师怎么不给我们划重点,我不喜欢这个老师……这样的学生他自己的学习会怎么样?他把大部分都心思放在了评价老师上,自己的学习恐怕就没时间搞了。

再比如公司里的上下级,下级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占比正常情况下应该是30%责任客体+70%责任主体=1,这样的员工会更多去思考自己的工作要怎么开展,遇到问题也是首先思考自己要怎么解决,被批评时也是首先想自己的问题,他当然也会评价上级,但他能够把握好自己责任主客体角色的分寸。因为他知道自己首先是自己工作的责任主体,自己要对工作负责。

但如果下级对自己都责任主客体角色定位是30%责任主体+70%责任客体=1,那么他会怎样表现?他每天花70%的时间去对上级进行评价,领导总是给我布置那么多任务,领导总是喜欢批评人,领导今天又迟到了,领导总喜欢开会,领导自己做不了的就知道推给我们来做,领导们加班是有高工资,凭什么让我们也跟着加班……一个人上班的时候总在想这些事情,或者跟上级、跟同事沟通时总是有意无意流露出这些评价,这个人的工作会做的怎么样呢?可能不会怎么样,不仅如此,他可能还会经常找理由、找借口,用各种看似客观的因素来作为自己工作没有最好的托辞。且不论他的四种责任做的如何,如果他的职场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定位,他最终会被淘汰。

我们说一个员工究竟是把自己当做企业都主人翁还是看客、过客,其实就是在说他更多地把自己当做企业的责任主体建设者还是责任客体评价者、旁观者。

再看家长和孩子,我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亲子关系:在家里,父母忙前忙后,孩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打电话,孩子想吃水果就会喊爸妈帮她削,上学的书包要父母给他整理,甚至写不完的作业家长都会帮着做。孩子对家长吆五喝六,对家长招之则来挥之即去。正常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庭教育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就在家长与孩子的责任主客体颠倒上。家长把自己的事情、孩子的事情全都做了,在孩子面前是百分百的责任主体,那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只能做责任客体去要求和评价了呗。但孩子是需要成长的,他要懂得做自己人生的责任主体,不奢求他能帮家长干活,至少自己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做吧。

此处的问题就在于,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定位是:100%责任主体+0%责任客体=1,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被培养成了0%责任主体+100%责任客体=1的责任主客体定位。孩子成了上帝。这样的孩子到职场后就是上文提到的问题员工。

再看服务员和顾客,如果服务员是80%责任主体+20%责任客体=1的责任思维,那么她一定会尽心给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如果服务员是20%责任主体+80%责任客体=1的责任思维,那会出现什么问题?服务员会频繁对顾客进行评价,评价中更多的可能还会是负面评价,最后在服务顾客时,脸上的表情都会变成冷漠的、不耐烦的,甚至还会很顾客争论,最后搞得顾客吃的不开心。

三、责任主客体角色错位

以上例子中谈到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占比发生变化是从大环境、长期行为惯性的角度来看的,是一种总结性的说法,而当我们放到具体某一件事来看时,本该作为责任主体承担的却争抢责任客体角色,去职责抱怨他人的过错,这时我们称作是责任主客体角色错位。

我们每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都会存在比较合适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定位和占比。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有两点总结:

1、在具体情景中我们的责任主客体角色错位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一旦自己的责任主体过多,就会把自己陷入被别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地,一旦自己责任客体过多,就会产生推诿、抱怨、负能量传播等不恰当的行为。

四、升职后如何快速适应管理岗位?

责任主体+责任客体=1同样适用于职场角色变化:升职或降职。

原来我是一个基层员工,我遵守公司制度,同时又努力工作,用几年优异的工作表现为自己赢得一个晋升机会。晋升后,我的角色发生变化。原来我是一个人,只管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但现在我需要管理一个三五人的小团队。如何快速适应角色的变化?

有的人在升职后还一直用以前的一套方法来工作,看到下属这干不好的事情,就自己直接上手干,最后整个部门大部分的工作都包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下属们却乐得清闲。最后你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下属却成长很慢。

这个现象问题都症结在哪里?就在于晋升后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占比没有调整好。

在你还是基层员工时,合适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占比是70%责任主体+30%责任客体=1,正是凭着这个责任思维你才有了被公司认可的优秀表现,才获得一次晋升机会。而当你成为一个团队管理者时,你的责任主客体角色占比发生了变化:50%责任主体+50%责任客体=1,你需要适当减少责任主体角色,要比原来承担的工作量少一些,把工作交给下面的员工去做,同时要学会去评价别人,学会用评价去调动下属的工作动力,用评价去指导下属的工作,用评价去树立自己在团队的影响力,用评价去引导团队文化氛围。所谓管理的艺术更多是评价的艺术,会评价的人才是合格的管理者。要怎么去评价呢?这是我们后面课程的内容,今天先不讲。

越是基层员工,责任主体角色越多,责任客体角色应越少,随着职位的升高,责任主体角色会越来越少,责任客体角色会越来越多。为什么对于高层管理者,他们能够在员工面前作为责任主体去主动认错、承担责任,我们会觉得很可贵?就是因为高管本身责任主体角色的部分是比较少的,平时大家看到他作为责任客体评价别人更多,经济学讲物以稀为贵,正是这个道理。

五、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思维

第一课的时候我们也讲到了,大部分时候,对于同一个责任主体,存在不仅一个责任客体对其进行评价,有时是两个,有时是三个,有时可能还会更多。我们前几次课讲过的四种责任职场案例中,其实有些案例看起来是某一种责任没有做到,其实本质上是缺乏完整的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

比如东东和月月的接站案例,详情大家可以去翻第二课的文字稿。老板安排两个人分别去接不同的客户,东东只做到了老板要求的必须做的角色责任R1(0),然后工作就结束了,此时,东东的脑子里只有他和老板这一对责任主客体对象。

而月月呢?她不仅完成了老板安排的工作,还考虑到客户的种种需求,做了一些了贴心的安排,月月之所以能够做到R1(0)+R3(+1)是因为月月把自己当做责任主体,她看到了两个责任客体,一个是老板,老板安排的是必须做的角色责任R1,另一个就是客户,客户并没有给她安排任何工作,但客户却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需求,月月想到了,并通过一些小细节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这些需求是隐性的,因此是义务责任R3(+1)。

这里我们把老板称为责任第一客体,把客户称为责任第二客体。


一个优秀的员工,他之所以优秀,表面上看是他能够兼顾看得见的责任和看不见的责任,但再往深处追溯,我们发现,本质上是他具备完整都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思维,他能够考虑和满足多方责任客体的需求。


职场上我们都不喜欢那些“拍马屁”的人,我们想一下为什么同样的行为,有的人就会被认为是热心、热情,有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拍马屁呢?


但凡是被定义为拍马屁的人,他一定是只满足特定责任客体对象的需求,忽略其他责任客体对象的需求。比如他只赞美老板,却不赞美同事。在他的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里,从来没把同事放进去。但如果一个人他不仅赞美领导,还很会赞美同事,不仅给领导带饭,也时时惦记着同事的饥饱,兼顾了责任第一客体和责任第二客体的需求,就应该不会有人说他拍马屁。


六、为什么要求员工遵守制度的管理者,自己却会带头违反?


上面我们讲了责任主客体的概念、理解、责任主客体错位现象、责任主客体角色占比,以及优秀责任动力思维背后的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思维。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管理案例,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对案例的本质进行剖析。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大家觉得这个奇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个故事在传统管理领域几乎都归为制度的力量,但奇迹发生前也是有制度的啊,为什么那么制度就没产生奇迹呢?


其实根源的问题不在于制度,通过责任动力学责任主客体概念的学习与运用,我们可以得到比制度力量更加深刻的管理结论:


之前的负责人对于企业内部生产永远只是责任客体思维,只是制度的评价者,他并没有参与生产,更没有参与检测,他在整个生产检测规程只是一个评价者,是动动嘴巴说话的责任客体,所以不会真正地把合格率的制度控制到极限;


但当美军把厂家负责人自身作为承担事故的责任主体时,这个负责人才真正把百分百合格率的事情提到最重要的高度,他会提高警惕,每个环节严格把关,把质量做到无可挑剔。这时他不是用责任客体思维工作,而是用责任主体思维工作。


所谓责任主体思维,指的是习惯承担责任、被他人评价的责任思维;所谓责任客体思维,指的是习惯评价他人的责任思维。


很多企业制度不严,有法不依,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制度没有把这些管理者当成被评价的责任主体,他们只是责任客体,是制度的监督者和评价者,没有

涉及到他们利益的制度,自然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带头违反。


七、职场责任主客体思维语言转换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是责任主体和责任客体,那么我们说出的话自然既可以是责任主体思维语言,也可以是责任客体思维语言,至于说哪种语言取决于具体情境,有时候责任主体思维语言更能体现我们的勇于承担,有时责任客体思维语言更有利于我们把握谈话主动权。


首先,让我们来识别职场常见的责任主客体思维语言。


“这不是我的责任!”

“这不是我的错!”

“这不关我的事!”

“这可赖不着我!”


这些话我们想必听过不少吧,这些话是责任主体思维的语言还是责任客体思维的语言呢?


再看下面这些话:


“这件事是我考虑不周。”

“这件事我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这是我的错。”

“我会尽快解决。”


这些话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些话是责任主体思维的语言还是责任客体思维的语言呢?


前者是在说这个事情不应该我来承担,是在把责任主体推给别人,其实就是责任客体思维语言;而后者是在说我要来承担,是责任主体思维语言。


看起来这两个概念特别简单,这两类话也比较容易识别,但真正到工作中,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何时用责任主体思维语言,何时用责任客体思维语言呢呢?这是需要训练的。有时候当我们感到气愤或委屈时,蹦出的第一句话很可能就是责任客体思维语言,而这时候这样的话可能会催化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而有时候我们作为管理者为了展示自己的责任感,会用责任主体思维语言把责任都包揽下来,殊不知这却不利于整个团队的进步。


下面给大家几个情景,大家来可以练习一下责任主客体思维语言的转换。





再回到课程开头,我问了一个问题:大家平时更喜欢说“不好意思”、“打扰了”之类的话,还是更喜欢说“谢谢你”呢?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这两类话分别是哪种责任思维语言呢?


由于时间原因,今天只是基本把责任主客体概念讲清楚了,运用方面只涉及到一点点,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发几篇文章链接以做补充,这几篇文章就是要实现方老师在课程看点中提到的“随时转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阴阳“太极”大门,提高职场的责任情商”。

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平台提供商)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